许昌市谋划全民健身发展新路径 -z6尊龙旗舰厅

许昌市体育局 我要分享

  近日,许昌市体育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住建局、市城管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许昌市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是我市做好“十四五”时期体育产业发展的基本遵循,不仅提出了到2025年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而且就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具体部署。

  一、出台《规划》既是时代要求,又是群众需求

  加快体育产业发展是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标志和主要内容,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大举措。加强体育产业顶层设计、构建高水平体育产业体系,是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头等大事。

  近年来,随着国家层面和市级层面体育产业政策的不断实施以及群众体育需求的日益多元,我市体育产业蓬勃发展,已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目前,我市拥有体育场地1073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2.38平方米,社会足球场地114块,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37%,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为92%,人民群众健康生活方式正在逐步形成,统筹城乡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健全,但是,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和健身设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仍然存在,群众“健身去哪儿”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出台《许昌市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规划》既是时代的要求,又是群众的需求,更是我市体育系统深入推进体育惠民工作走深走实、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具体行动。

  《规划》主动对接国家政策,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紧密结合我市体育产业发展实际,以准确的定位、明确的任务和创新思路全面谋划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突出三大亮点,全面彰显我市体育产业特色

  打造群众身边的品牌赛事。《规划》明确,我市将用好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设施,常态化、多频次组织群众喜闻乐见的赛事活动:每4年举办一次市运会和老年人运动会,每2年举办全民健身职工运动会等综合性运动会;坚持开展“迎新年长跑”“畅游护城河”等赛事活动,逐步形成“天天练、周周比、月月赛”的全民健身发展格局。同时,我市将充分发挥禹州市、襄城县、鄢陵县等地户外运动资源丰富的优势,持续打造登山、自行车骑行、滑雪、水上运动等系列体育赛事。

  丰富群众健身新载体。我市将打破部门壁垒,加强健身设施和城市文化娱乐、旅游、养老、教育、园林、水利、商业等其他服务设施功能整合,丰富群众健身载体。在统筹体育和公共卫生、应急避难(险)设施建设,推广公共体育场馆平急两用改造的同时,我市将深入开展“公园体育化”建设,扩大公园内健身场地设施供给,“十四五”期间,全市新建或改(扩)建体育公园不少于10个。

  推动农村健身场地设施提档升级。我市将紧密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体育健身设施建设;依照当前建设标准,充分考虑老人、留守儿童健身需求,因地制宜、因人制宜配置增配或更新健身器材,不断丰富健身设施功能,同时维修存在安全隐患的设施器材,提高农村体育健身设施利用率和完好率。2025年,乡镇和行政村全民健身工程达标率均达到100%(不含少数山区)。

  三、实施五大工程、打造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根据《规划》,我市将实施五大工程,补齐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短板。我市将积极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着力构建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办事处)、行政村(社区)四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和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建成许昌市体育会展中心。2025年,我市将统筹建设体育公园、全民健身中心、社会足球场等全民健身设施项目30个以上。

  加快推进“两场三馆”建设。以“配置均衡、规模适当、方便实用、安全合理”为基本原则,我市将以创建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市、区)以及百城建设提质工程为抓手,加快“两场三馆”建设,完善项目协调推进机制,落实联审联批制度,并将欠缺项目纳入建设规划,圆满完成建设任务,丰富群众文体生活。

  完善居住区体育设施配套建设。新建居住小区要按照国家规定的“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标准配建运动设施,并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未达到规划要求或建设标准的既有社区或居住小区,须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增建体育健身设施。

  调动各方资源参与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我市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体育基础设施并依法按约定享受相应权益。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的室外健身设施在符合相关规划要求的前提下,由相关方协商确定健身设施产权归属,建成后5年内不得擅自改变其产权归属和功能用途。社会力量可申请利用尚未明确用途的城市空闲土地、储备建设用地或已明确为文化体育用地但尚未完成供地的地块建设临时性室外健身设施。

  推动场地设施智慧化建设。我市将加强全民健身科学研究和科学健身指导,提高全民健身方法和手段的科技含量;支持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转播、vr等高新技术在体育场地设施中的应用,推进智慧健身路径、智慧健走步道、智慧体育场馆建设,构建体育健身新生态;加强健身场地间的资源整合、数据共享、互联互通,提升场馆预订、健身指导、运动分析等综合服务水平,促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升级换代,提供更加便利、科学、安全、灵活的健身场地设施。到2025年年底,我市将实现公共体育场馆更高水平的智慧化运营管理,各地智慧健身器材配建比例明显提升,提高全民健身指导水平和全民健身设施监管效率。

  此外,我市还将以人民为中心、服务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宗旨,多措并举确保“十四五”时期我市体育事业绘就发展新蓝图。

分享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