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懂“看不懂”的当代艺术? -z6尊龙旗舰厅

大河报 10-26 04:55 责编:周玉筝 我要分享

巴黎当代艺术博览会新华社发

刘野《国际蓝》成交价2596万港币(保利香港)

奈良美智《背后藏刀》成交价1.96亿港币(苏富比香港)

“今日未来馆·机器人间dejavu”展作品《cusp》图片来源:@今日美术馆

常玉的《曲腿裸女》成交价1.98亿港币(苏富比香港)

□策划体娱文创部执行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王珂

本月初,香港苏富比2019年秋拍“现代艺术晚间拍卖”场,全场估价最高的常玉晚年巨作《曲腿裸女》当晚以1亿港元起拍,最终以1.72亿港元落槌,加佣金最终以1.98亿港元成交。超越2011年《五裸女》的1.28亿港元,创造常玉作品拍卖价格的新纪录。

这幅作品迅速得到网友一个神命名——“史上最贵大腿”,并直呼“看不懂”。

现代艺术也好,后现代、当代艺术也好,相对于原始艺术、古典艺术的审美经验而言,看不懂,成为一种相当普遍的观感体验。

现当代艺术萌发生长其实已百余年,然而对于艺术圈外的公众来说,它依然是新锐的,不那么容易理解的,与我们惯常所见的传统艺术样式格格不入的,是非常不同的。

艺术评论人士、策展人高毛说,艺术的观看需要知识储备,审美是种能力,需要训练,“我们的艺术训练太少”。你不懂得它的由来,便不知道它为什么是这样的呈现,它的动人之处,它何以成为艺术。换言之,艺术观看的逻辑关系是——知其所以然,你才能知其然。

被扔进垃圾桶的书包——一起当代艺术案例

河南省美术馆馆长、河南省美协当代艺术委员会主任化建国时常在朋友圈晒“小棉袄”的作品。刚入学南艺附中的女儿的作品时常给他惊喜。

这不是女儿刚刚给老父亲带来的傲骄,发现女儿的艺术天赋,是从她小学时的一件“当代艺术作品”。

“有一回带她来美术馆,我忙着开会,让她自己写作业,中途我去‘检查’,一头火——扔了一地的作业本、课本,人不知道跑哪儿了!”寻回女儿,一通训斥,化建国转身去接着开会。会议结束,心说这下得老老实实在写作业了吧?推门一看,没人,地上倒是收拾得干干净净,书包塞进了垃圾桶!

馆长当即怔在原地,转而理解了女儿的特殊表达,不禁乐了:“我的女儿将来一定要学艺术!这就是个当代艺术作品啊!”至今道来仍难掩兴奋,化建国说,这其实就是很好的表达,她没有跟我对抗、吵架,但是把不满和反抗,用这种行动来告诉你,她有她内心的独立性、反抗性,这当中有情感的流动,有观念的交互,所以德国艺术家博伊斯说,人人都是艺术家。

“艺术就是种表达。”

化建国又举了一个非常有感染力的当代艺术作品——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焰火表演,相信看过的人都会记得。焰火打造的一对“脚印”,从永定门沿中轴线一步一步,直抵鸟巢。“这其实就是一件装置艺术作品,出自艺术家蔡国强的手笔。”这“脚印”有着深刻的寓意,百余年来中华民族从弱到强,一步一个脚印,在这样一个全世界瞩目的时刻,把一个强大的中国展示在世人面前,给观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感情触动,这是一幅绘画作品无法传递的。

面面相觑的人们真的看懂艺术了吗?

艺术呈现当今的面貌,不是凭空而来。“艺术也有生长的脉络,尤其现当代艺术,其核心价值与审美核心已经从技术技巧层面的提升,转向艺术理念、观念的更替革新,价值观的更迭,呈现出与传统艺术全然不同的风貌。”一位艺术评论者如是说。

当梵高“用象征性的光环这种永恒的东西来画男人和女人,用着色的响亮和颤动来表达永恒”,相对于写实的具象的古典艺术,印象派用更切近感官的、内心的真实,宣告了强烈的喷薄的生命力;

当现代派开山人物毕加索用几何块面重构眼前的世界,支离破碎的形体,肌理的变化,向观者提出了自然与绘画何者是现实,何者是幻觉的问题。

当博伊斯带着折断修复后的颅骨、肋骨和四肢进入艺术世界,他的艺术表达的阴霾、酷烈的强烈风格便是与生俱来,在当时和风细雨的艺术生态中是极具实验性与先锋性的。他的作品如《油脂椅》《驮包》《奥斯威辛圣骨箱》等,创作材料大多为动物、毛毡、油脂、蜂蜜,那些废弃材料看上去都是从遭受创伤的废墟中提取,勾起悲怆的历史回忆。他的作品充满了隐喻,艺术再现暴力造成的后果,呼唤和平。艺术早已超越了艺术本身。

当杜尚掂了个男用小便池,将其命名为《泉》送到沙龙展,开创了工业时代把物品(现成品)当作艺术品来表达观念的时代。正如美国画家德库宁说:“杜尚一个人发起了一场运动——这是一个真正的现代运动,其中暗示了一切。”以似乎是随手拈出的“现成品”,轻松扭转了西方艺术发展的方向。

…………

看不懂,错不在观众,也不在艺术家。从古至今,艺术都不是直接面向大众的。从人类早期洞穴里的壁画到中国古代的水墨画,再到欧洲中世纪的油画,它们的出现,都不是为了成为大众眼前的风景。

出版了多部艺术科普书籍的未读艺术生活工作室主编徐立子在接受大河报记者采访时说:“单纯地描摹自然对于艺术家而言已经不再具有吸引力,因此观者感觉看不懂是很自然的。可以这么说,在现当代艺术中,我们需要去探寻的作品内涵变得不同了。我们在古典作品中和在现当代作品中,欣赏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逛展却成了年轻人的时髦生活方式

10月24日刚在北京今日美术馆落幕的“今日未来馆·机器人间”聚集13位国际先锋艺术家,将主题聚焦在人工智能ai与人机互动的艺术创作研究方向。该展与同馆的《蜻蜓之眼》艺术展互为呼应,新科技新技术融入,刷新了艺术语言。

《蜻蜓之眼》是艺术家徐冰根据搜集到的大量监控视频而制作的实验性影像作品。这一庞大的影像档案库就是时代的真实写照,作品中所探讨的现实与未知之间的矛盾仍然在生活中每日“上映”。并且,巨大的未知与可能性,令它成为一个不断生长中的艺术项目。

高毛说,即便单从艺术手段上来说,更多的新科技、新材料涌入,成为艺术表达手段,带来全息式、沉浸式的全新艺术体验的同时,也刷新了艺术的商业版图。

艺术品和观众之间的隔阂一直存在,但近些年来,逛展却成了年轻人的时髦生活方式。更有甚者,某些艺术展摇身一变成了网红,受到年轻人的疯狂追捧。这样的艺术展,在包装上往往给人一种“时尚、前卫”的视觉冲击,再加上所谓“浸入式体验”的新奇,往往让年轻人心甘情愿排队掏腰包。

曾经在2015年创下20万 人次的参观纪录,周杰伦、蔡康永等明星都曾现场打卡的《雨屋》,就是这样一件极具交互性的作品。

进入雨屋,地上水花飞溅,参观者却发现自己的身体如同自带磁场,无形地排斥那些从上空垂直坠落的雨水,你可以感受到雨的气息,感觉到空气变得更湿润,但始终处于如影随形的无雨地带中。

这件作品出自兰登国际,一个致力于当代实验性艺术的合作工作室,2005年创立于伦敦。雨屋经历了漫长的创作过程,耗费10年,之后才有成品出来,在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作为生态主题展的一部分。

“这件作品并不是简单粗暴的视觉冲击与体验,它不仅富有情感,同时极具身体感知的特性。”

此外还有日本的“花之森林”,“做了20年,也是近几年成果才展示”。几百台摄像机营造的数百只蝴蝶在展厅内翩翩飞舞,仿佛梦幻之境。进入“后数字时代”,以新科技新材料为主导,由软件工程师组成制作团队,耗资巨大,“非常烧钱,但也非常挣钱”。

“花之森林”的门票收入已经几千万,展演合约价就要千万之巨。这样的作品出去巡展,布展成本极高。作品本身是无法购买的,门票收入相当可观。

“从形式上来说,当代艺术是一个容纳各种主题、选材、风格、技巧、内容、目的和审美品位的斑斓世界。当代艺术不局限于视觉形式,语言文字、音乐戏剧、大众传媒、数码影像、声光电化,无所不用,绘画超越平面限制,雕塑结合风景和建筑,展出场地也不局限在画廊和博物馆,在当代西方,所谓视觉艺术已经与其他门类艺术难分难解。”中央美院教授周至禹书中这样表述。

看不懂的艺术,还要看吗?

2017年,自媒体大v顾爷写了一篇文章:《看不懂的艺术就是大便》。他认为现代艺术,和皇帝的新衣没什么两样。他甚至言辞偏激地把看不懂的现代艺术和大便相提并论。既然都看不懂,那去看艺术展,还有什么意义吗?

徐立子说:“这个问题,相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我想有两点是很重要的:首先是用开放的心态去看,现当代艺术是不断挑战可能性的艺术,这要求观者不能停留在既定的观念范围里,需要有开放的心态,才能够打开观者与艺术之间的第一道门;其二是理解作品背后的态度,也就是艺术家希望用这件作品去表达关于社会状态、生活状态上的什么观点。感谢美术馆的作品标签,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切入点,让我们可以听到艺术家自己的声音。”  周至禹在《当代艺术的好与坏》一书中,以10节当代艺术课向公众传递当代艺术的解读观念。他说,当代艺术不是叙事的艺术,而是表现与象征,要通过阐释来丰富作品的意义。一个小便器是艺术品?如果剥离了特定的情境,它肯定不是。可是杜尚借此传达了艺术家、艺术品、公众关系上的大胆颠覆,于是这个小便器就作为符号系统而存在,以无意义的达达风格撼动了主流艺术体制。

思想的自由不只是在艺术家那一方,也存在于观者的解读这一方。

独立策展人、评论家施小安认为,艺术品不应过分解读,或者说是无法定义的。面对一件具体的作品,无须过多评论解构和说教,你只是愿意在它面前驻足,在那儿待一会儿,默默地凝视感受这件作品,觉得喜欢,被它感动,这就够了。艺术创造是一个很个人的行为;艺术家在创作作品时和任何人都没有关系,只和他自己,和他的心灵、经历、情感以及生活体验有关,但一件忠实于内心的作品却会给许多人带来感动。而看似主观的表达其实却是客观的,因为艺术家不可能不受他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所以,于艺术家来讲,真诚的表达与文化敏感很重要。而观者只需要自己去理解。试想,有什么能够比由得你自由自在地去欣赏一幅作品更重要和更开心的意义呢!一定不要低估和限制了观者的接受度与想象力哦!

化建国说,对一件艺术作品的解读,其实是观者自我人生经验的映照,“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蒙娜丽莎”。这就像我们去旅行,走的是远方,看的是自己,你心里有多少,你看到的就有多少。

高毛认为,感受艺术,是种能力,这种能力可以通过阅读文本、审美训练来获得。王小波说过,幸福是种能力,意思庶几近之。

各大艺术展逐渐成了年轻人周末打卡拍照的好去处,甚至有带着拍摄团队去看展的人。也许,对很多人来说,艺术作品本身并不重要,能拍到好照片才是要紧事。对于这种行为,独立艺术经纪人、《如何看懂艺术》系列图书作者翁昕说:“如果不在参观的时候违反展馆的规定,不干扰他人参观的话,我是非常鼓励大家在看展的时候拍照的。关键在于,第一,拍归拍,拍完不等于看完。我们是因为展品而进美术馆,那一定得落实到自己的眼睛上,如果拍照对焦10秒钟,看作品只瞄一眼,那就本末倒置了。再有一个,拍完以后不算完,要记得回看、发照片分享。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打磨自己审美的过程。逛一个展拍了可能几十张照片,但一口气发出来只有9张,选哪9张,哪些是自己当时看了觉得喜欢,回来细想只是还好?在这个推敲的过程中,我们的审美品位就在逐渐建立起来了。这本身是个很好的事。”

收藏
分享

精彩评论

手机快速登录
密码登录
手机快速注册
网站地图